【典型事例】
“八一三”上海抗战失利后,国民党政府搬到武汉,梁漱溟作为特邀的“参议员”(后为“参政员”)也随即到了武汉。沿途所见,一幅流离失所、争相逃难的景象,特别是一些国民党大员,丢弃大片国土,不战而逃。梁漱溟对此大失所望,对抗战的前途也很是悲观,于是,产生了去延安会见毛泽东的念头。
梁漱溟到达延安后,与毛泽东进行了两次交谈。头一天晚上的谈话,梁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抗日战争的前途问题。他说,对目前的抗战情况甚感失望,战场上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国民党方面上上下下缺乏信心,个人心中亦十分悲观。如此下去,中国的前途如何?中华民族会亡吗?梁表示这次来延安,就是向中共领袖讨教来的。
毛泽东耐心地听完梁漱溟的叙述后,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梁先生,你所听到看到的若干情况,大体都是事实。但我的看法,中国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观,应该非常乐观!中华民族是不会亡的,最终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只能是这个结局,别的可能没有!”接着,毛泽东十分详尽地分析了国内、国外,敌、我、友三方面力量的对比,强弱的转化,战争的性质,人民的力量,战争发展的几个阶段,等等,最后又回到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光明结局上。
毛泽东话音刚落,梁漱溟即说:“毛先生,可以这样说,几年来对于抗战必胜,以至如何抗日,怎么发展,还没有人对我作过这样使我信服的谈话,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文章。您今天的谈话使我豁然开朗,精神振奋!”
时间已到后半夜,毛泽东很客气地说:“梁先生,您旅途劳累了。您我今天不必熬通宵了,明天晚上再谈吧。”“好的,好的,”梁漱溟起身说:“我先送给您一本书,请您先翻翻,明天的谈话就从我这本书开始,好不好?”毛泽东接过一本厚厚的书,那是梁漱溟新出版的《乡村建设理论》。
第二天谈话一开始,毛泽东就拿出梁漱溟昨日送的那本书,说:“大作拜读了,但看得不细,主要论点都看了。我还从大作中摘出一些结论性的话。概括地说,您的著作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分析有独到的见解,不少认识是对的,但您的主张总的说是走改良主义的路,不是革命的路。而我认为,改良主义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中国社会需要彻底的革命。革命怎样才能彻底,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是对中国社会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分析、估计。从这一基本分析、估计而得出的力量对比出发,来确定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毛泽东详尽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特别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激化问题,并十分突出地强调其作用。而梁漱溟很不同意的正是这一点,当即争辩:“中国的社会与外国社会不同。在历史上,外国的中古社会,贵族与农民阶级对立鲜明,贵族兼地主,农民即农奴,贫富对立,贵贱悬殊。但中国的社会贫富贵贱不鲜明、不强烈、不固定,因此阶级分化和对立也不鲜明、不强烈、不固定。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二千年,至今如此。根据这种分析,我提出了‘伦理本位’、‘职业分途’八个字……”
毛泽东耐心听完梁漱溟的长篇大论,然后心平气和地说:“中国社会有其特殊性,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己的伦理道德,梁先生强调这些也并没有错。但中国社会却同样有着与西方社会共同的一面,即阶级的对立、矛盾和斗争,这是决定社会前进最本质的东西。我以为梁先生是太看重了中国社会特殊性的一面,而忽略了决定着现代社会性质的共同性即一般性的一面。其理由我再申述之……”
梁漱溟却不以为然,十分断然地说:“毛先生,恰恰相反,我认为正是您的理论太看重了现代社会共同性即一般性的一面,而忽略了中国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特殊性的一面。我们的分歧,正在这里。”两人都不断地、反复地申述自己的观点,相争不下,直至天明,谁也没有说服谁。最后,毛泽东说,梁先生是有心之人,我们今天的争论可不必先作结论,姑且存留,听下回分解吧。
10余年后,梁漱溟与毛泽东的争论有了结果。面对在战火中诞生了新中国的这一事实,1951年梁漱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两年来我有了哪些转变?》一文。梁漱溟在文中毫无保留地说:若干年来我坚决不相信的事情,竟然出现在我眼前。这不是旁的事,就是一个全国统一稳定的政权竟从阶级斗争中而建立,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曾经估计它一定要陷于乱斗混战而没有结果的,居然有了结果,而且结果显赫,分明不虚。在这前后,他又写了《何以我终于落归改良主义?》等文章,对自己过去的主张有所检讨,并送给毛泽东看。毛说:“我看上去,你思想认识有进步了,但还不够。慢慢来吧!”
48年后的1986年秋天,已经93岁高龄的梁漱溟先生在回顾这次争论时,还心绪激动地说:现在回想起那场争论,使我终生难忘的是毛泽东作为政治家的风貌和气度。他披着一件皮袍子,有时踱步,有时坐下,有时在床上一躺,十分轻松自如,从容不迫。他不动气,不强辩,说话幽默,常有出人意外的妙语;明明是各不相让的争论,却使你心情舒坦,如老友交谈。
从梁漱溟与毛泽东的交往可以看出,在梁漱溟思想转变过程中,毛泽东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十分重视对统战成员的思想改造,注重摆事实、讲道理,用和风细雨般的方式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如果对方一时无法理解,也不强加于人,而是保留不同见解,让对方在实践中逐渐心悦诚服地接受。这对于我们做好当前的统战成员政治引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方法论】
政治引导是指主体对客体在政治原则、政治目标、政治路线等方面进行的引导,目的在于使客体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引导,就是着眼于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通过适应形势发展、符合客观需要的统一战线工作方式和途径,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和巨大优越性,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加强对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引导,是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日益显著,统战成员的价值取向、思想意识等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做好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引导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下加强统一战线成员政治引导,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搞好思想建设。引导统战成员树立正确的思想,是政治引导取得实效的前提基础。要通过举办进修班、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加强理论培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继承发扬老一辈党外人士与党精诚团结、密切合作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明辨政治是非。要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和网络媒介,宣传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加强正面引导。要利用重要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社会活动,开展形势和政策教育,激发统战成员的爱国热情。
注重体谅包容。体谅包容是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要具有豁达的气度和宽广的胸怀,对统战成员的不同意见甚至是比较尖锐、刺耳的意见,要听得进;对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别,要容得下。要善于团结人,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对统战成员善意的批评意见,即使是逆耳之言,也要认真听取、择善而从;对一般性的模糊认识,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错误的观点认识则必须旗帜鲜明地进行批评和纠正。
热心提供服务。通过为统战成员服务,实现以情感人、用情聚心,是加强政治引导的重要途径。要密切与统战成员的沟通交流,定期、不定期地或与统战成员单独交谈,或与相关人员进行座谈,或深入统战成员工作单位及生活地区进行走访和调研,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工作和生活情况等,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从情感上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要关心统战成员的诉求,切实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照顾他们的各方面利益,对于可以办理的,要及时给予解决;对于需要相关部门配合的,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对于一时无法解决的,要做好解释说明工作。要积极帮助解决统战成员在工作、生活或其他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他们安心工作、施展才华创造有利条件。
提升统战干部素质。政治引导是做统战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统战干部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良好的个人形象、高超的工作艺术。要积累丰厚学识,适应统战工作政治性突出、政策性很强的要求以及工作实践的客观需要,与时俱进,广泛涉猎,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夯实理论功底,丰富实践经验,提高能力水平。要强化平等意识,统战干部做统战工作不是“管理”统战成员,不能有任何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想法乃至做法,只有充分尊重统战成员,才能赢得统战成员的尊重,才能把政治引导工作做好、做到位。要树立严谨作风,对待统战成员耐心、细心、贴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推心置腹,使他们心悦诚服;对待工作精益求精,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
本文转载自微信号“统战新语(tongzhanxin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