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泥为蛹——51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由他们来定
车间内,现代化生产有条不紊;厂门口,进出厂的运货车鱼贯而行——这是全国最大的水处理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的河南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清水源),很多人想不到,仅仅在21年前,它还是一个被人笑话为“泥腿子”的街头作坊。
水处理就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水中有害杂质去除的过程。1995年,王志清在一家单位的水处理服务站工作。当他看因为水中杂质常常导致管道“栓塞”而被迫停产检修时,他斗胆向领导提出要攻克这个难题,不料却被拒绝。一气之下,他毅然辞掉工作,创办了清水源,立志要攻克这个难题。
“公司成立之初就非常注重‘人才立企’。”董事长王志清介绍,他制定的“优秀人才加强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骨干人才重点培养”的人才战略,逐渐为积累起了人才基础。
带领着自己的人才团队,在没有任何可以借鉴和依托的技术条件下,经过无数次的艰难尝试,一项项带有革命性的新产品逐渐化泥为蛹破土而出:在水中具有良好阻垢效果的6-亚已基三胺五亚甲基膦酸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环保、绿色、可降解等特质的天冬酰胺基聚环氧琥珀酸的性能居国内领先水平……
指着成品库中准备发过全球各地的产品,王志清说:“时至今日,已由单一的水处理剂,发展到八大系列六十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石化、有色等多个等行业。”
凭借其雄厚实力,受国家相关部委委托,由清水源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在短短几年之内,先后参与制定了51项水处理领域的国家及行业标准,以至于有业内专家开玩笑地说:“我国水处理行业怎么走,清水源举足轻重。”
破土为蝉-----创新助力赢来国际掌声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些年始终坚持学习已取得两项硕士学位,现在正在读博的王志清更是深谙此道。
为加速形成核心竞争力,2008年时清水源开始大刀阔斧进行股份制改革,并力推以“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战略。
王志清说他尤爱“傍名人”。所谓“名人”,其实就是国内知名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清水源先后与同济大学、美国GE等多家著名院校、企业共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产学研“联姻”,实验室为“巢”,必能孵出专利的“蛋”。目前,清水源已拥有25项专利,多项成果处国内先进水平,该公司研发基地也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河南省水处理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清水源的任一角落,记者见到每一位员工的言谈举止都透露着朝气和自信。总经理赵卫东说:“这缘于广泛运用平衡记分卡等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之后,提高的不仅是竞争力,员工的精神面貌也在悄然质变。”此外,清水源重磅打造造的“营销创新”,在最短时间内为客户提供最优服务,已经成为该公司象征软实力的又一张新名片。
这时的清水源,早已洗尽满脸铅华,由巷间作坊迈上了国际合作的大舞台,出口份额目前已占到公司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产品已经步入全球近40个国家,公司也成为意大利BASF公司、德国CHT公司等数十家国际知名企业稳定的主要供应商。
化茧成蝶——誓做服务全球的“百年老店”
2015年,清水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专业水处理剂生产企业。从1995至2015,王志清用20年时间,完成了从“巷间作坊”到上市公司的完美蝶变。
谈及企业发展,王志清大方地承认自己有个“秘诀”——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新层面。具体怎么新,他另有“三招”,即集群式、竞争式和联盟式。
集群式产学研即合作层面从科研项目的单个外协,到急企业之需和取院校之长的战略合作;合作渠道从以高校为主,逐步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方面拓展;合作方式从科研项目合作,向继续工程教育等发展。
王志清细解“竞争式”的产学研合作之路:“就同一个项目与至少两个以上的院校同时合作,因为不同院校在配方、工艺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最终结果却为企业择取最佳方案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联盟式”的产学研之路则是根据院校之长,“因校制宜,博采众长,形成一个为我所用的产学研联盟团体,实现校企共赢。”
谈及未来谋划,王志清说:“下一步我们将全力进军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环保领域,真正‘做有益社会,服务全球的百年企业’。”
记者手记:
高度决定视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人曾统计,据说能存活10年的不到5%。原因何在?排除市场等方面的客观因素,必须承认的是,民营企业自身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甚至还是主要的,这其中,企业家的高度和视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的人生价值定位决定着这个企业的发展走向。
有人问柳传志为什么能一直坚守干企业,他应该有很多机会去从政,他的回答是:“我为企业而生,我这一辈子就是干企业的。”有了这样的终极目标,他当然会把企业越做越好。
清水源也不简单,虽偏居中原一隅,却能将“做有益社会、服务全球的百年企业”作为核心理念,此站位之高、视野之远、境界之大,才有今天之成绩。正如专家所言,企业家的抱负和境界与企业发展的高度和成长的边界永远成正比。
作者:成利军